中医典籍伏邪学说对肛门瘙痒症发病的病因病机的观点和认识

21次阅读
没有评论

中医典籍伏邪学说对肛门瘙痒症发病的病因病机的观点和认识。中医典籍对肛门瘙痒症早有记载,有肛门湿疡、血风疮、肛周风等说法。此病发作特征与中医学伏邪不谋而合,病邪潜藏,伏而后发,肛周隐蔽之地正是邪气潜伏的关键部位,邪气尤其是湿邪长期积聚,难以清除,成为反复发作、慢性迁延的关键点。

中医典籍伏邪学说对肛门瘙痒症发病的病因病机的观点和认识

从伏邪学说认识发病的病因病机伏邪理论最早源于《黄帝内经》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有“冬伤于寒,春必病温”,即说上一个季节感受寒邪,在下一个季节将会发病。后世伏邪理论不断得到延伸和扩展。

晋代王叔和首用“伏邪”来解释“伏寒化温”的机制,发病以滞后、隐匿为著。后世医家将此称为“伏发”或“迟发”。伏邪性质也由早期单一的“伏寒”不断扩展至多种病邪。

清代刘吉人《伏邪新书》在“伏邪病名解”阐述了伏邪在慢性疾病的重要性,他认为以下情况如“感六淫而不即病,过后方发者”,或“已发者而治不得法,病情隐伏”,或“初感治不得法,正气内伤,邪气内陷,暂时假愈,后乃复作者”,以及“已发治愈,而未能尽除病根,遗邪内伏,后又复发”,皆可称为伏邪。伏邪的病因多为正气亏虚,外感邪气,藏伏于内,日久发病,这与肛门瘙痒症的发病特征基本相符。

《素问·评热病论》载: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。肛门瘙痒症的发病多由外感风、寒、湿、热等邪气,又因肛周乃潮湿秽浊之地,加上趁虚致病,邪气久抟,无力祛邪,日久化热、化风、化火、化燥、化瘀等形成内伏之邪,从而下注于魄门。且伏邪日久难去,必损正气,互为因果,遂致疾病缠绵难愈。

正文完
客服微信
post-qrcode
 
评论(没有评论)